查看原文
其他

20年!250人!这位中大学子在这场跨世纪的青春接力中扎根西藏!

中大学工 2021-09-25


编者按

为积极响应团中央、教育部“到西部去,到基层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号召,中山大学作为最早开展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计划的高校之一,自1999年以来已选派250名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硕士生、博士生到基层和人民中去锻炼自己,以实际行动诠释家国情怀,在激情奋斗中谱写青春之歌。


今年恰逢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成立的第二十个年头,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些年支教的同学们,听听他们的故事。


汪艳,女,中共党员,安徽芜湖人,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,中山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。2017-2018年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一中学支教一年,担任历史、生物教师。现已通过志愿者留藏考试,成为林芝市第一中学的一名正式教师。 



在美好的年华里,做一件勇敢的事


三年前的那个夏天,汪艳从实习单位回到学校,刚放下资料,就急匆匆地赶往学生活动中心,她不是去参加校园招聘,而是参加一场校团委的支教团宣讲。她曾有过几周的支教经历,对于“用一年不长的时间,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”这句口号深有感触,但更多的是对一年支教光景的好奇与憧憬。风光旖旎的高原景色、纯真可爱的藏区学生、和睦温馨的团队生活,一张张照片在汪艳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


在大多数人的眼中,汪艳应该按部就班地完成毕业论文,找一份心仪的工作,完成从学生到职场的角色转变。但是,站在选择路口的她却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部。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,汪艳深知“用生命影响生命”的意义,她想去一次西部,用真心叩开更多生命的心门。她期待成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,尝试一种全新的体验。


但是,去西部边疆支教意味着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推迟毕业时间,家人、师长和朋友起初都担心她的身体状况、毕业压力和支教结束后的就业问题。尽管身边不乏对她做出如此决定的劝阻与质疑,汪艳却依旧信念坚定,用实际行动和发自内心的讲述让曾经的不理解转化为支持,让情怀战胜了困难。2017年5月,汪艳申请了延期毕业,与中山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伙伴们远赴西部支教。于她而言,支教不仅是一份期待,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。

 

△与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林芝分队队员开展校园活动


做学生的“同行者”


作为一名新手老师,第一次站上讲台就让汪艳感到有些为难。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是晚自习时间,但由于周五有历史正课,所以不能进行常规的自我介绍,否则将会影响教学进度。她再三考虑,决定利用社工专业优势,在第一节课开展轻松的社工游戏,拉近自己与学生的心理距离。



接下来的每一天,汪艳都在思考着“如何用生命影响生命”的问题。在她看来,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成为更好的“人”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,对身处的环境有更敏锐的判断。她不断摸索着如何引导学生做到理解性学习、活学活用、学以致用。当然,付出的辛苦在所难免,可她依旧甘之如饴。



汪艳有一个天然的闹钟,常常在清晨五六点之间响起。这是勤奋好学的学生为了躲避刺骨的寒风,窝在教师宿舍一楼南面角落里的读书声。林芝的日出从未早过七点,深冬夜里气温都在零下八九度。她也曾在备完课回家的路上,看见每一盏昏黄的路灯下都站着些裹着藏式毛毯的学生,他们瑟瑟发抖,踱着步子,手捧课本,朗读背诵。

 

△借楼道灯光读书的学生


汪艳曾感慨自己在高中时都没有这样用功,却又发现学生往往是“事倍功半”,死记硬背的效果不尽如人意。在备课时,她都在尝试引导学生理解性学习。历史课上,她打破《太平天国运动》的模块顺序,用情景演绎的形式呈现《天朝田亩制度》;生物课上,她用油条类比复制后的染色体,用歌曲引导学生记忆有丝分裂的过程。


△日常教学工作


课堂上,她努力成为学生们的“同行者”。历史课上,她将课堂交给学生,开展主题不限的小型演讲活动,丰富学生见闻,“辛亥革命意义”的外援制辩论赛开展得有声有色;生物课上,她让学生制作有丝分裂过程的模型,学生使用的工具也给了她意料之外的惊喜。


周一是汪艳生物课听写的日子,五分钟的听写结果让汪艳愕然,有一个班的答题情况极差,连成绩拔尖的学生都没有答对,她本想看看课代表的答题情况,最后居然连作业本都没找到。愤怒和失望下,她把课代表叫到办公室,这个平时顽皮开朗的男孩怯懦地解释说“不会,所以没敢交”,这让汪艳第一次感到了内心的挫败,跨学科教学的挑战与对待工作的全情投入换回的只是一句“不会”,所有的压力与委屈刹那间从心底迸发。



短暂平静后,她让课代表多订正几遍以作惩罚,然后继续曾经的授课状态,却没想到几节课后,她在课代表递过来的作业本中收到了一份检讨书——孩子用最真诚的字句请求老师不要生气,但也在字里行间提出高中知识难度较大、后排座位听不清等问题,这让汪艳的内心再一次受到强烈触动。课堂表述不够简洁明了、注重进度却忽略了后排同学、课下没有深入学生了解学习效果、问题出现后却依旧自我感觉良好……霎时间,汪艳意识到原本放低了“教师”姿态,是寄希望于学生的自律,却忽略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规范上必须做出的引导与监督。



渐渐地,汪艳开始根据学生特点和接受程度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,尝试与学生共同成长慢慢地,学生们身上也逐渐有了些许人文情怀,他们见解独到、观察敏锐,他们热爱自然,也同样心系社会。


愿做一束微光


曾经,汪艳是一个容易晕车的女生,而支教一年后,她已经可以轻轻松松坐车走十个小时的盘山路了。究其缘由,还得益于多次下乡调研、开展公益活动的经历。


“蜿蜒不断的盘山公路,一侧是茂盛的植被,一侧就是险峻的悬崖。到达镇上后我知道再远再累都是值得的,因为那里有更需要帮助的人。”汪艳在去波密县开展“淘孩子一个心愿”活动总结中这样写道。

 

△波密县的“心愿男孩”


在调研过程中,汪艳了解到,由于土地条件脆弱,这里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,不久之前的一场泥石流冲毁了不少房屋,现在还有几户人家只能挤在破旧的校舍里,不到十平米的房间成为了一家四口的栖身之所。有学生在心愿卡上写道:“我想要手套,这样奶奶的手就不会冷了”“我想要羽绒服给妈妈穿,因为我们的衣服都被冲走了,妈妈把厚衣服给了我和弟弟穿”“我没有什么想要的,只想回到以前的家”。看到孩子们认真填写这些心愿的样子,汪艳倍感心酸,离开时她暗下决心,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争取最需要的帮助。


从心愿卡整理存档到自学制作H5宣传募款页面,从“淘心愿”系列文案的推广到物资购买后的发票核对,汪艳全情投入,只为了让每一笔善款真正用到学生身上,达成他们的“小小”心愿。



汪艳说:“调研的过程中,我看到了很多。自然的残酷、生活的窘迫、人性的善良与坚韧……我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,但仍然愿意做一束微光,温暖一些人。


因为热爱,所以留下


支教工作接近尾声,其他伙伴即将返回中山大学继续完成学业,而汪艳却开始思考何去何从。离别的感伤总会在批改作业、整理教案时涌上心头,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一幕幕景象也时常在脑海中浮现。这群可爱、纯朴、善良的学生会请她品尝亲手制作的糌粑和奶渣,会认真教她跳锅庄,会在毕业季争先恐后地和她拍一张高原上的毕业照……而她也心甘情愿淋着大雨陪他们排练运动会方阵,沉醉在他们耀眼的青春光芒与民族风情中。

 

△陪伴学生排练运动会方阵


她发现,对于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,自己愈发爱得热切和深沉,“留藏”的想法在心底萌芽。家人的不解与朋友的劝阻让这个决定异常艰难,可是她依然愿意用青春年华服务人民、奉献祖国,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。

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扶贫必扶智,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。”在真切地感受到西部地区教育的现状后,汪艳更能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,所以她决定留下,扎根西藏教书育人,让更多的藏区学子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,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可能性,也让自己最美丽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。



“我期待三月归来,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身份,重新踏上三尺讲台,将一生奉献给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,奉献给我所热爱的学生们。拿到派遣报到证的第一时间,汪艳就把这段话发给了家人和支教团的战友们。


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,现在,青春是用来奋斗的;将来,青春是用来回忆的。如今,汪艳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待,顺利通过留藏考试,成为林芝市第一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,又开始在西部教育的田野上播撒知识的阳光与甘露,挥洒青春的汗水与希望。从陌生到熟悉,从服务地到第二故乡,汪艳清楚地知道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心之所向。


谈及未来,汪艳坚定地表示会用一生的时间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践行中大学子“德才兼备、领袖气质、家国情怀”的人生格言。梦想启程,静待雪域高原格桑花开。



育人育己 追求卓越 |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:石茜


主持开学典礼,连续三年参加《中山情》,用低音征服你的耳朵!他就是……


--- 中大学工 ---

资料来源:中山大学官微、中山大学团委

转载编辑:刘佳燕

初审:许嘉茵

审核:周昀

审核发布:钟一彪


欢迎投稿

zdxg@mail.sysu.edu.cn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